《利理论》第二节:圆时物空,空间本质的探讨和时间概念的起源。
空间是物体运动时与物体本身相对应的一种概念,有物运动对比无物后才能感知空间。空:无物叫空,有物知空,质在空在,无质无空,真空不真,空是真的,空外无知,空间范围就是宇宙范围。
空是天在(宇宙)中最易对比感知,也最无法直接感知,也最难深度理解的基础概念。我想大家对空的概念永远是个局部有限和相对的概念,难以理解空间深奥的秘密。人感知空间可能类似鱼感知水,鸟感知气,光感知电磁场,地球感知太空。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词:万物皆空,但并不是借用大家意识中的佛教解释,这个空(场)是真的存在,真空(无)是无法直接想象的,现在宇宙科学计算出太空中含有大量暗物质(我把它叫做波点),空间是正在膨胀的,波点有密度的。个人猜想:空间是由场(质)开拓而来,空间本身隐含具有能量的波点。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空间传递的,空间不空,爆炸论宇宙的边界很可能就是场(光是一种场波)的边界,宇宙空间外是什么我们无法得知。
空间是第一共识
空间同万物和谐共存,空间是一个通俗的,很难定义解释的一个基础概念名词,空间是解释名词的名词。空间却一直是人类历史最难理解的范畴,例如大地有没有边界,天上为什么有日月星辰,思想意识在哪里形成,空中有什么导致气压,真空中有以太场吗,你在吗?
物理力的概念来源加速度,加速度的概念来自速度,速度概念来自空间位置变化,时间的概念来自空间物体的运动规律。如何描述运动规律,就要选个参考对象度量空间尺寸,目前人类文明选择地球全人类共识的地球来参考空间大小,国际标准空间长度单位为米,米的定义是地球赤道一点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万分之一,也就是地球周长定义为4万千米,所以才有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说法。这不是地球赤道测量得到恰好是整数,而是我们把拿来参考的地球尺寸定义为整数。这样的定义才体现在水的温度,水的密度,和农历每月15日月亮是满的。
世界各地的数字进制和单位并不是统一的,但比例是同一的计算逻辑,人类共识的基础,可以说度量皆比。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世界一些地区曾出现过二进制,四进制,五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十六进制、二十进制,六十进制等。我们生活中为什么十进制的使用占主导?有个说法是因为一个人有10个手指头,而手指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方便的计数工具。我在刚开始学数的时候就有个自然的疑问,为什么只有十个数字符号,为什么要是十进制开始轮回计数。直到后来学物理,才发现选择十进制是个很不理想的进制,二进制才是理想的进制,尤其是机器物理信息的处理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甚至想创造π进制过去统一物理学上的各大常数。我尝试过用二进制去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偶数可以等于两个素数之和。哥猜也是号称史上最基本又最难证明的一个命题:1+1=2?可以说万数都起源1和叠加逻辑,我小时候第一次理解2着实是有点神秘的疑惑,一对,一双这些词到底怎么使用数字。主要是因为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而且我在学穿鞋时,总是分不清左和右的概念,感觉两个脚是“相同的”,老是把鞋子穿反。空间的对称性和三维垂直坐标有点物理上的意义,这也是在古文明中最先发展的是几何数学。其他数字或者单位都是些几何比例的参考。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叫行星运动定律。表述是: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空间)与周期(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速度的平方与焦点距离的积是常量),从天体运动上这一点来看,空间和时间的比例关系是相对固定的,时空是有关联的,时空是由物体运动变化的现象总结出来。
时间是一种理---赵昆龙
我们在物体相似的往复运动信息中寻找相同的信息,然后把这种相同的信息演绎过程的间隔取名叫时间,时间是意识演绎信息的结果,时间是信息中的信息,时间是一种理。
时间是人们感知度量物质运动变化信息的意识产物,时间本身就是一种物质规则往复运动的信息,而这种规则往复的运动中最完美的就是圆周运动。可以说我们的时间观念起源是物质的圆周运动。一个半圆绕直径所在直线旋转一周所成的空间几何体叫做球体。我倾向把中心点任意方向的离中心点等距的点组成的一个集合叫做球面。球面上的点到球直径的两个端点的距离平方和等于直径的平方,我把这个叫球面定理,西方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东方叫勾股定理。三角形,直角方形,都可以看做是外接圆的一部分。
信息是需要介质承载传播的,是一种运动作用关系。你在看我的理论的此刻,必须要在意识中联想过去相似的事物才能真正感受到时间,只有此刻连接意识记忆中的过去和未来才叫时间,就像拍摄的视频必须一帧一帧连起来存储。此刻是我们唯一能活动,能感受介质影响的一个时点,就像瞬时只能拍摄一张照片。严格讲时间是实时虚间,某个时点是不存在时间的,时间是某种介质运动作用到意识形成的信息,信息的形成是介质的变化的累积,物质变化无论多快也是需要时间的,变化是永恒的,时间就是永恒的,假设一切变化停止了,时间也就没有参考对象了无法被感知,也不必说时间停止了,时间在人的意识当中是无法脱离事物单独存在的。
假设一个密闭实验,把人关在一个无法感知外界变化的人造灯光建筑里,只给你提供不定时不定量的食物,时间一久你就会发觉时间难以感知,人的生物钟变乱,你敏锐一点可能还可以参考吃喝拉撒,甲发长度,心肺频率,你会明白时间是一种物质周期变化的信息。脱离了物质运动的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属于一种意在。
一切变化都是来自运动,减慢物质的变化,就得使物质运动减速,冷冻可以使某些生物停止生命活动而不死,恢复常温又能动了,把一条正在发育的鱼冻上一年,解冻后如果还照样长大,我们能不能说时间对应这条鱼来说静止了一年?现在的冷藏血液,冻卵技术也已经商用,能不能说冷冻细胞的生命周期延长了,或者时间变慢了?
物理学上的时空观之争
物理学的数学比例计算理论是:速度=空间位移/时间,这三个参考信息变量无论固定哪个变量不变,另外两个因素都是协同变化的。牛顿咬定方程右边:时空不变。麦克斯韦咬定等号:原理通用。爱因斯坦咬定方程左边:光速不变,硬生生把时间和空间搞纠缠了。假设我咬定时间不变,空间和速度就会发生纠缠,速度增大,空间差就会增大,地表物体会加速也可表示空间差增大,同样的距离中空间是可以压缩的,说明空间是有密度的。这里我在空间中引入波点的(类似以太场)概念,物体偏向波点密度的更大的空间运动。假设我咬定空间不变,速度和时间就成反比了,一个飞船关闭引擎(无动力)靠初始速度向另个一个星球飞行的过程中,速度因为空间的引力场不均匀导致发生变化(常识是速度不变),测试的时间就会跟着变化。
个人分析对象还是倾向把时间理想化看做绝对的,空间和速度是可以变化的,是相对的比例关系。时间是变化的单向进程,即使变化重复,时间仍然不能重复,况且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现在大家都被灌输穿越时空的概念,我想告诉大家穿越空间有可能,穿越时间就是个伪命题,回到过去看到自己的童身是一种极其低级想法,毫无新意,时间只是一种信息,没法变出一个成年人的童身。只是物理在数学计算上,均匀空间和均匀速度可以相互定义时间。
空间,时间,速度,只是我们意识中创造的度量事物的工具。我们的”万数皆比理论“在遇到不适用的场景时就会做出修正提出新的解释。太空中场的分布并不均匀,物体速度会发生变化,时间更是一个参照物体运动的信息。无论我们咬定哪个量不变,另外两个量总能通过”比例方程逻辑“得到的对应的解释,从现有逻辑上讲他们的方程比例关系都是相同的。一条有黄金分割点的线段等比例放大数倍,黄金分割点还是没变,把线段看做是个系统,系统内部没有外部参照是很难察觉到系统发生变化了的。我们应该尝试怀疑这种比例逻辑,动与静人都很难辨别清楚,时空的间长间短和变不变就更难定义。
绝对的时间观那就是牛顿等大部分人认同的时间观,是建立在数字基础上的理想时间观。绝对标准的时间是绝对标准的物质远动的周期映射。绝对标准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因为永恒不变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变化意味着参考标准本身在变。我们可以把绝对去掉,测得一个参考对象扰动极小的相对标准,变成一个系统内的标准时间,如太阳年,地球日,钟表时,或者参考一个沙漏或者滴水计时器,中国还有燃烧一炷香的时间概念。
我们生活中用的都是相对标准的时间,物质的运动稳定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即使现在世界采用的铯原子钟也是依赖电子光谱,原子核外电子光谱也是会受电磁场影响的,如法拉第效应,克尔效应,塞曼效应。相对的时间观是爱因斯坦1905年在狭义相对论中提出来的,其中把有待认知的光速设为第一性,又全依赖某个观测者以速度等于空间和时间之比去测定时空,必然导致时空纠缠为一体,抛弃了牛顿的绝对时间观,也抛弃的大众的直觉时间观,必定缺乏一种普适性,甚至是无法直接沟通,相对论在物理上需要用洛伦兹变换因子协助沟通,钟慢论还被朗之万提出了双胞胎悖论。相对是对比参照标准形成的,绝对是数字量化形成的。无论哪种时间观都是感知的信息,时间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等比分析度量的结果。
主观是可以不断扩张认知的,而非主观是不可认知的,客观也无法避开主人,更不能超越人类集体,所说的客观只不过是集体意识的产物,没有真正的客观,客观还是丛属于主观。
我认为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不和谐的,或者说我们的假设本身是错误的,光速不变假设和物理定律通用假设,物理定律通用主要不和谐是速度叠加原理的错误使用,导出的结论是一种不完备的甚至扭曲的解释,关键还是以太场的存在和以太场的运动特性的问题。
超光速图谱赵昆龙在高二的(2009年)一个晚自习用尺规画出来了,超光速属于一种特殊的多普勒效应,和音爆,打水漂的锥形波纹类似。结果是某一点的观测者能同时看到同一超光速物体出现两个不同位置的像,类似视频中的分身术。给人的感觉是同一超光速体(很可能无体)有两种存在(视觉)。
光速的定量存在不能证明超光速的不存在,光速是电磁场作用的传递速度,场的意义可能比时间和空间的更加基础,所以劳伦斯加速器不能把物体加速到超越光速,因为越接近光速电磁场作用越接近于0,相对论却说什么接近光速质量无穷大,黑洞的史瓦希半径存在反面证明光速有限,但至少说明光速可以被改变方向。
光速的确意味着很多,电磁效应,光电效应,普朗克黑体辐射等电子变化现象中有着度量标准的意义。我大胆猜测超光速可能存在于原子核内部(小黑洞),速度越大才能在强相互作用下越小的空间作周期运动。可惜我们整个人类感知科技工具也还只到达电磁测量水平,目前的物质工具无法测量超光速。
惯性是物理学上普通又神奇的概念,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擘一直都没有给出完备的解释。一旦理解运动的惯性本身,人们对时间,空间,质量,力等概念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人类的感知能力终究有限,达芬奇认为画画可以保存下来,而音乐无法保存下来(录音)。爱因斯坦一生都在纠正完善相对论,最终也没有如愿完成统一场论,也开始怀疑自己理论的局限和错误。
时空是人类认识到的第一条理。
时间和空间是解释某事物概念的概念,随便你陈述一件事物都离不开时空这一基础前提概念,所有的动词谓语对应空间方位的变化,所有的名词对应物在空中会呈现的某个形态,是有尺寸形状体积的。有记忆就有时间,没有记忆就没有任何事物概念。
时间本身是对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度量,变化不止,时间不止。什么都无法改变时间,只有时间能改变一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选择怎样的生活经历,使自己在回首过往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一切都只是目前的瞬间,一切都是过去的回忆。患有失忆症的人是无法设想未来的。这是因为我们想象未来时,会利用其过去的经验,构建一个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一个人计划明天来深圳旅游,他就会利用到过去的经验来选择乘坐的交通工具,住宿的酒店,手机地图搜索景点定位,带上身份证等。这在后边的认知论中的“经验得知”章节中会阐释人类对事物概念的建立。为什么我要把“圆时场空”单独作为一节来讲,是因为时空是个被忽视而又极其重要的概念,生命活动受制于时空,商业活动的本质是在解决时空问题。
思想家曾国藩对人生时间的观念给出了自己的总结: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